《1921》诠释黑暗中信仰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高职21护理4班 丘煜
百年征程,初心不忘。回望百年之路,中国共产党历经了无数磨难才得到如今的太平盛世。《1921》这部影片在未经上映的时候就引起一阵热潮,很多人看过之后都拿它与同类型的《建国大业》做比较。两部影片其实都是围绕国家主旋律来呈现,相较于恢宏大气的《建国大业》,《1921》更偏向于美感、细节的呈现,以更柔和的方式娓娓道来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诠释了在那段黑暗时期不屈的信仰力量。
在影片伊始以黑白色调的表现形式讲述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直到新思想爆发。影片中黑白色调的存在凸显了历史的严肃性以及残酷,针对性地讽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麻木腐败与萧条,同时也为后来的各种起义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增添了伏笔。
整部影片中有三条线在我看来是意味隽永。第一条线是李达、王会悟夫妇,他们贯穿着整部影片。在影片中李达三个问题令我动容:一是在他不顾危险进入公共租界的秘密印刷厂,坚决要把“百姓”改成“人民”,在外人的眼睛里,改与不改影响不大,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却有着更加高深的含义,这意味着旧社会已经过去,人民开始当家作主,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序章”!这--是主权问题;二是他在张国焘私自会见国际代表的时候朝他念了一段鲁迅的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原则问题;三是毛泽东把书费账单交给他时,他把欠条撕毁,这--是信仰问题。这一个个的问题塑造了李达的人物形象也和当下观众起到了情感交融的共鸣。
第二条线是毛泽东。在影片中毛泽东曾随法国人群到达总董官邸却遭驱赶,眼睁睁看着外国人在中国大地上狂欢。天空中炸裂的烟花,是他的成长回忆,更是对他的一种激励。这个场景的设计是参照了百年前外国人在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欢乐的影像。这里其实也用毛泽东的成长隐晦地映射了中国寻找崭新革命之路的进程。
第三条线是小女孩。小女孩在影片中总共出现四次,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其实她更像是未来的见证者,她见证着百年之后的胜利与希望。第一次出现是在李达夫妇搬新家,这时的新中国正处于困顿迷茫、重新开始的阶段,她的出现像是一种美好的向往;第二次出现是在与国际友人商议失败后,这时的她是不灭的希望和熠熠生辉的信仰;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一次全体大会开始的早晨,这个时候的她更像是寓意着新的阶段已经到了,是一种鼓励和安慰;第四次出现是在百年之后的庆典上,孩群中的她穿着新衣服,意味着新生、过去和未来。对于小女孩,有评论说:“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李达象征着背负着救国救民重任前行的革命先烈,而小女孩则象征着被保护的人民”这给我们预留了一个联想空间。
影片的后面,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举行着中共“一大”会议,瓢泼大雨阻挡不了参会党员们激动的心情,红船内传出了《共产党宣言》。影片戏剧性地在会议表决通过的时候雨过天晴,这也象征着一个新的篇章即将开启,是我党血洗百年国耻的起点。一艘小船,一天短会,一个大党。
一百年,正青春。《1921》在电影中追寻历史,在感动中穿梭百年,在信仰中与先烈会晤。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一生所辛,乃生华夏,古时繁华我未生,旧时磨难我未经,现世安荣,我已许深情,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